運動與健康的關係
一、舒解疲勞與放鬆
疲勞是持續某種工作到相當時間,對該工作產生厭煩心理和疲倦的感覺,工作效率降低,機能減退,這種狀態稱之為疲勞。 疲勞如果在體內不斷堆積到相當程度的量,無法獲得適當的舒解,將導致身心兩方麵的壓力,最後使人體器官功能產生障礙,甚至使器官功能瓦解。不同年齡層有不 同的疲勞感覺,譬如青少年的疲勞在於肌肉;30歲以上的人心理疲勞增加。一個良好均衡的運動很自然的舒解疲勞和放鬆身心,運動能增進身體知覺,減低肌肉緊 張,使交感神經係統安靜,副交感神經亢奮,讓身體狀況舒緩放鬆,同時減低焦慮。降低冠狀心髒病的危險美國研究顯示:無論是職業或休閑的體能活動,都有助於 降低冠狀心髒病的危險,一項以13000人,為期八年的研究,發現即使是中度的運動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。同時 Cooper Institute for Aerobic Research研究顯示:運動可以減低大多數的慢性病病發危險和早逝。醫學研究:冠狀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冠狀心髒病主要的因素;高血壓、 高脂血症、吸煙、糖尿病、不良心理社會因素、飲食習慣、肥胖與少動、家族遺傳、年齡與性別、口服避 孕藥是引起冠狀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。缺乏體力活動的人同 樣易患冠狀心髒病; 臨床資料也證實,冠狀動脈心髒病人能堅持體力活動者比不活動者死亡率顯著降低。我國衛生部的調查情況顯示,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冠狀心髒病的病發率約低 一半以上。據研究運動是通過多種機製而起到防治冠狀心髒病作用的。運動鍛煉在冠狀心髒病防治中的作用機理:減少引起疾病因素;調整心理狀態;改善冠狀動脈 循環;減少血栓形成;減輕動脈硬化。
二、改善心理機能
近年來眾所周知,運動可穩定情緒壓力,在人體內激素、神經傳導、化學等變化,有助於身體對壓力反應的準備與適應。例如運動時身體可釋出血胺、葡萄糖、 雄性激素、腎上腺皮質素脂醇調整生理狀況。也可以促使腦細胞釋出導致放鬆的腦嗎 啡,改善自我信念、減低焦慮、隔離壓力、提升心理機能。
三、改善骨質密度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,其特征是骨礦物質密度減低,礦物質流失導致骨骼容易骨折或破碎。 隨著年齡的增長,人體中的鈣質會漸漸流失,骨小梁也會慢慢的消失,而骨骼內的孔隙也就越來越大,越變越多,進而形成骨質疏鬆症。久坐辦公室或是因長期臥床 而缺乏運動的人比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。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施以壓力或張力在骨骼上,可以激發骨骼的組成,提高骨質密度。兒童少年時期骨的新陳代謝非常旺 盛,若進行合理的運動訓練,更能促進鈣的吸收,增強骨骼的生長。人長期不斷地運動訓練,可使骨骼致密質增厚,骨徑變粗,骨麵肌肉附著處突起明顯,骨小梁的 排列根據能力和壓力的變化更加整齊有規律,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,進而在形態結構上產生良好的結果。
四、改善外觀和自我信念
運動不隻對身體方麵的好處而已,對心理方麵也有益。個人體型、身材和身體的組成,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極大,但後天的培養、訓練、雕琢也不可忽視。所以 透過運動訓練、有計劃的運動和營養調配來改變身體的組成,發展出良好的體態、吸引人的外貌,給人良好的印象,提升社交,改善人際關係,建立自信。使人感受 到一種康樂安寧的心。自我的信念是表現出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之總體知覺。日常生活裏,由於體能的發展,對自己能力更具信心,更俱價值感。
五、增進肌力與肌耐力
肌肉係統是身體活動的基礎,有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再加上良好的心肺耐力,可讓91桃色网站在线观看持續從事高負荷的運動,肌力與肌耐力決定運動的限製。最直接影響運動 的是骨骼肌,運動是提升肌力與肌耐力最有效的方法(Witzmann, 1999)。肌力是指肌肉組織對阻力產生單次收縮的能力。肌力是身體運作效率的因素。肌耐力是指肌肉在負荷阻力下可以持續多久的能力。肌耐力可因運動刺激 或經常使用而增加;相對也因年齡增加,肌肉組織功能逐漸退化,如再加上強度活動機會的減少,肌耐力的表現當然會逐漸降低。良好的肌力可保持良好的體態、吸 引人的外表。
六、提升心髒和肺髒的效率
運動對提升呼吸循環的機轉是正麵的,尤其是有氧運動。一個完善的體適能計劃可增進心肺係統有效率提供氧氣、能量給心髒、神經和作用肌肉。經過幾個月的 有氧耐力訓練,將可減低安靜時每分鍾的心跳率10 至15 次(American,The Committee on Exercise, 1990);有氧耐力訓練可增加心室內腔提升血液容量(2)增加心壁肌肉收縮力,因此收縮更有力,增加於每次心髒收縮血液輸出量。心肺耐力是身體利用呼吸 器官的運做將空氣由體外吸入,經由鼻腔、咽喉、氣管、支氣管、肺髒、肺泡進行氣體交換、再由肺靜脈、左心房、左心室、上下腔主動脈、大動脈、小動脈、微血 管與組織氣體交換,供應全身主要器官氧氣,來維持身體連續、周期性運動所需要的氧氣,供應良好與否決定於心髒和呼吸係統的效率。
七、減緩下背病痛
下背痛和下背官能障礙,都與腰部肌力的缺乏有關,所以經由體適能活動改善下背肌力,來降低下背官能障礙的影響範圍。下背疼痛和脊柱病變是身體失能明顯 的原因。在統計上80%下背痛(Khalil, 1992),大都由於下背病變引起。強化背部肌肉、下腹部肌肉運動的肌力,即可增加下背對抗外來壓力,進而減緩下背病變,同時減少疼痛。